2月12日大年初一,河南卫视春晚荣登微博综艺榜晚会栏目类第一,截至2月14日,《唐宫夜宴》单个视频在微博已有累计超过1000万次观看,“河南春晚舞蹈唐宫夜宴”话题在微博有近亿次阅读量,数据仍在持续增长中。今年河南春晚“霸屏”,真正是火了一把。不仅科技“炫”,文化也“靓”。
其中,《唐宫夜宴》节目运用5G+AR的技术,将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结合,把歌舞放进了博物馆场景。以诙谐幽默又不失庄重的方式,将唐朝少女的博物馆奇妙夜之旅呈现在观众面前,以东方气韵打动人心、传颂四海。
在传统节日里,我们回望生生不息的历史文化,再次体悟文化意涵、民族品格,也让人直面当下,思考如何以文艺更好涵养和传承传统文化。
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,我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,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、体现中华文化精神、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,思想性、艺术性、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,形成“龙文百斛鼎,笔力可独扛”之势。创新堪称文艺的基因,更可谓文艺的生命。没有高质量的创新,就没有高品质的作品,更难言高水准的审美。唯有以匠心守护文艺创新,用专注的态度、敬业的精神、踏实的努力创作出更多高质量、高品位的作品,才能让艺术与现实碰撞,与民心呼应,产生最动人的力量。
近些年,我们围绕传统文化,推出了诸多文艺创新之举。比如《国家宝藏》这档电视节目,将纪录片和综艺巧妙应用,以小戏院情势讲述文物的前世此生。曾经的故宫特展,万人争睹宋代《千里江山图》,即便排队5个小时,也才能匆匆看上5分钟。而《国家宝藏》的编导,将画卷背后的故事细细还原,让国宝在众人眼前“活”了、“近”了、亲切了。以文化的内核、综艺的外壳、纪录片的气质,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,中华文化也更能深入人心。事实上,守正创新本身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,正因为中华民族有“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”的理念和追求,中国文化才得以绵延不绝,并且总是能够在历史前进中不断创造新繁荣。
中国的传统文化,不该束之高阁,而应以更炫的方式走进生活。传统文化如果仅仅停留在过去式,和现代生活距离很远,固步自封、裹足不前,就会在遗忘中生出僵化。《唐宫夜宴》之所以能“霸屏”多日,是真正“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、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、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”,这正是文艺创新带来的效果,既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,也收获了观众的“芳心”,可谓一举两得。文艺创新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不竭源泉和深厚土壤,同时坚持古为今用,推陈出新,服务当代,面向未来,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,才能书写出当代文艺的辉煌篇章。
历史是厚重的,大浪淘沙,总会留下美丽的珍贝;文化既有形又无形,衣食住行,无不沉淀着传统的基因。以文艺创新来守护好我们的传统文化,就从我们眼前渐次“活”起来一石、一丝、一画、一瓷开始吧,让传统文化在新的土层中“别开生面”,让“文化老树”长出新枝,为明天沉淀下这个时代的文化精华。(李群)
九年前的12月4日,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政治局会议,审议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、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。八年<[详情]
作者/马海燕 一个记者有多少机会写出轰动世界的独家报道?又有多少机会留在新闻史上?当这些机会来<[详情]
作者/周丽云 备受关注的《平“语”近人——习近平喜欢的典故》(第二季)2月18日播出。节目第一集围绕“初心<[详情]
去远方 是一个永远充满吸引力的话题 今年春节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 <[详情]
2月12日大年初一,河南卫视春晚荣登微博综艺榜晚会栏目类第一,截至2月14日,《唐宫夜宴》单个视频在微博已<[详情]
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,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。”党的十<[详情]
2月13日,亳州市民间艺人在北关文化老街表演跑旱船、跑驴、扭秧歌、迎亲等民俗节目,和游客一起开心过大年。<[详情]
编者按: “邻墙旋打娱宾酒,稚子齐歌乐岁诗。老去又逢新岁月,春来更有好花枝。” 春节,中国人一年之中最重<[详情]
我的老家在偏远的乡村,那里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。在我眼中,乡村的美无与伦比。 与县城相比,乡村虽没有鳞<[详情]